大家视角 | 打开门,变化正当时
本期嘉宾:大赛评委 胡晓云
解读 「文博艺术空间」
近年城市的潮流风向中有个现象:即"展讯"如花讯影讯,时尚风靡沪上,成一时万人争睹之热点。热门展览的号召力不亚于娱乐明星,“打卡”博物馆美术馆也如打卡时尚书店或咖啡馆,成为年轻一代热衷的生活方式之一。
毋庸置疑,中国的博物馆、艺术馆等公共文化空间和展览行业,正迎来一个“黄金时代”。美好生活公共文化空间创新大赛自创立伊始,就将文博艺术空间开列为一个独立参评的奖项,无疑是眼光独到的——文博艺术空间的内涵并非静态,而是不停变化,突破着界限:既定的博物馆概念在嬗变与自我革新,而别处发生的创造也为文博空间打开新的窗口。两届大赛的获奖案例可称是中国当下博物馆及展览业正在发生的变化的一个有趣缩影。
一个首要的显著变化是博物馆自身角色的转变。博物馆空间有着与生俱来的开放性与公共性,它意味着人类文明对于一切公众平等开放的态度。但传统博物馆的姿态是高的,是以展品的集中呈现为核心,参观者处于仰望与“朝圣”的位置。而今天的博物馆不仅仅具有藏、展、研、教等传统功能,但更注重从立足于展示到立足于“体验经济”的打造,注重向公众提供休闲、娱乐的功能转换。如徐汇艺术馆,在极为有限的建筑空间中,甚至不依赖于传统展览的核心“展品”,做出了“乐者敦和•大音煌盛——敦煌壁画乐舞专题展”和“乌金千秋照——徽墨展”这两个趣味盎然、社会反响热烈的优秀展览。这一方面得益于多媒体技术手段对空间的拓展和对观众体验感的全方位调动,归根结底还是策展团队采用专业的理念、亲和生动的叙事和创意所致。
▲徐汇艺术馆外景图
▲奉贤博物馆外景图
▲明珠美术馆内景图
▲八分园外景图
在参赛及获奖案例中还看到大量多元主体、复合类型文博空间的涌现。如上海观复博物馆、艺仓美术馆,民营博物馆在“藏与展”等传统功能外,更多向一个全新的文化经济的综合体尝试迈进,成为理念主张的先行者和复合文化审美的提供方。19年的傅雷故居、浦东开发陈列馆,18年的顾绣体验馆,颇有“一花一世界”的意味,大千世界无不可细品细说,端看如何说,说与谁。
▲观复博物馆外景图
▲ 艺仓美术馆外景图
▲傅雷故居外景图
▲浦东开发陈列馆外景图
▲顾绣体验馆活动图
文博的脉络自大博物馆的主脉奔流,到各类主题展览馆的蔓延细流,方构成了生生不息的“文博艺术空间”网络,这样,我们的博物馆、展览馆、艺术馆才是有生命力、有温度、有情味和亲和力的,才是能和城市、公众交融共生的“公共空间”和媒介场域。
文字来源:胡晓云
线上报名通道全新开启🙋
欢迎扫描二维码👇
参与2020美好生活新赛事👏